1 minute read

近两年大模型的迭代节奏越来越快,但真正能把“推理 + 工具使用 + 编程”三件事同时做扎实的,并不多。GLM-4.6 就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:它在长上下文、复杂任务分解、工具调用与代码生成上做了系统化加强,旨在更贴近真实开发与自动化代理(Agent)的落地场景。

与上一个大版本 GLM-4.5 相比,GLM-4.6 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点:更能“想”、更会“用工具”、更懂“写代码”。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贯穿在模型规格、评测与使用模板中的一整套改进思路。

🚀本篇笔记所对应的视频:

🔥AI智能体相关视频


一、它是什么:面向真实任务的通用模型

GLM-4.6 的官方介绍强调三个方向:Agentic(可作为智能体的“决策中枢”)、Reasoning(更强的复杂推理)、Coding(更好的代码能力,尤其是前端产出质量)。同时,它依然是一个覆盖中英文的通用模型,写作、总结、结构化抽取等传统 NLP 任务也都在能力边界内。

一个显眼的变化是上下文长度的进一步提升:从 4.5 时代的 128K,拉高到 200K tokens。对需要一次性塞进大量文档、函数签名、接口契约,甚至产品需求和设计说明的工程实践来说,这个长度直接改变了“怎么组织提示词”和“怎么规划工作流”的打法——你可以把过去不得不分批塞给模型的信息,现在一次性放在上下文里,要求模型在宏观规划的同时细化到可执行步骤。


二、相比 4.5 的关键升级:不止是“更长上下文”

1)长上下文能力升级到 200K

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一次会话里纳入更完整的背景、更多的工具描述、更复杂的中间产物(如搜索结果、调研笔记、代码片段)。对 Agent 工作流尤其有用,因为智能体最怕的就是“遗忘前文”和“上下文割裂”。

2)工具调用与搜索型 Agent 的原生支持更完善

GLM-4.6 在模板与思维流程上更强调“先计划、再调用、后总结”的结构化输出。简单理解:它不只会“回答”,而是会在回答前显式规划需要调用哪些外部能力(检索、函数、API),把工具调用变成推理过程的一环,减少“想到哪儿用到哪儿”的随机性。

3)编码能力与前端产出质量提升

从模型卡与实测风格看,GLM-4.6 在生成 UI 代码(如 React/Next.js + Tailwind)方面更倾向于输出结构更清晰、风格更现代的结果。它对于“从需求—>分解—>组件—>状态—>交互”的链式生成更稳定,前端页面的排版与语义也更“可落地”。

4)写作对齐与可读性增强

在需要“人类可读”的长文、方案、报告时,GLM-4.6 的行文会更自然、逻辑更连贯,这对需要“给老板看”的文档类任务相当友好。


三、规模与架构侧写:超大体量,更像云上选手

GLM-4.6 的参数规模被标注为 357B,并体现出 Mixture-of-Experts(MoE)的路线特征;公开文件大小以数百 GB 计,权重分片众多。这些信号放在一起,基本宣告了一个事实:就算你有高端显卡,想在单机把它“原汁原味”地跑起来也并不现实。它更适合在官方或第三方托管的推理服务上使用,或者在多机多卡的科研环境里进行工程化并行部署(张量并行、专家并行、流水线并行共同上阵)。

因此,如果你的目标是业务上线、快速验证与稳定迭代,那么优先选择云端推理服务或者官方提供的 API 通道,几乎是唯一不会踩坑的路线。自托管可以做,但多半要辅以激进量化和精心的切图策略,且要有高速互联与较强的 DevOps 投入。


四、怎么用更顺手:从参数到提示词的小建议

温度与采样策略

通用生成可以把 temperature 放在 0.7–1.0,top_p 0.9–0.95,是相对稳妥的折中点。代码与严格任务可以适度收紧温度,或者采用 top_p + top_k 的组合,追求更高确定性。长输出建议限制每次的 max_new_tokens,在可接受的延时范围内逐步生成,避免“拖到超时”。

提示词结构化

GLM-4.6 倾向于“先思考再输出”的流程化表达,你可以显式要求它:

  • 先给出 Plan(计划):目标、约束、步骤、边界条件;
  • 再给出 Action(行动):调用哪些工具、检索哪些关键词、如何解析结果;
  • 最后产出 Answer(结果/代码/文档):并附带关键假设与可复用的函数/组件清单。

这种“Plan→Action→Answer”的框架,与它面向 Agent 的强化训练是对齐的,能显著降低幻觉与跑题。

长上下文引用与标签

当你把大量资料塞进上下文时,建议给每份材料打上简短的“引用标签”(如 [Spec-A]、[API-B]、[Doc-C]),要求模型在回答时显式引用来源标签。这样做能让模型的“索引”过程更可靠,也便于你事后核对。


五、典型落地场景:把优势用在刀刃上

1)复杂 Agent 工作流

需要多步搜索、API 串联、代码执行与结果检查的自动化流程,例如“先检索资料—归纳—生成脚手架—跑单元测试—修复失败用例—提交 MR”。GLM-4.6 的长上下文让“任务说明 + 规则 + 工具说明 + 中间结果”可以较完整地同时存在,减少来回切换与遗忘。

2)编码与前端工程

从“文字需求→页面草图→组件分解→代码骨架→样式美化→交互补全”的链路上,它更容易稳定地产出可读可调的代码。配合你熟悉的前端工具链(Next.js、Tailwind、shadcn/ui 等),可以把它当成“资深实习生”:让它先起草,你再审阅与微调。

3)长文档理解与结构化产出

法务条款、技术规范、数据报告合并与对比,是长上下文的优势领域。把多份文档一次性放入上下文,让模型按你定义的结构输出“差异表、要点清单、风险点与 TODO”。

4)检索增强与搜索型智能体

如果你已经在做 RAG(检索增强生成),GLM-4.6 对“检索—工具调用—思维链—最终回答”的流程有天然亲和力。通过明确的工具调用模板,你可以把“查、筛、用”的过程变成标准化 SOP,提高可复现性。


六、选型建议:谁该用、该怎么用

  • 想尽快在业务中落地

    优先走官方或可信第三方的云端推理接口。把精力放在提示词工程、Agent 编排、检索质量与数据治理上,这些是见效最快的杠杆。模型本体你交给托管服务,获得稳定吞吐、弹性扩容与较低的运维成本。

  • 想做私有化或本地化研究

    准备多机多卡与高速互联,结合量化与并行切图策略,评估吞吐与时延是否能满足场景。若硬件较弱,考虑同系列更小或激活参数更低的变体,把场景拆分为“强模型做规划、轻模型做执行”的两级架构。

  • 主要做前端与应用层开发

    把它当作“高质量代码草稿机 + 可解释的技术文档生成器”。要求它严格输出组件分层、状态流转、接口契约与样式规范;你再基于团队的 UI 体系与代码规范进行统一收敛。


七、合规与许可:别忽视“上线前的最后一公里”

GLM-4.6 标注为宽松的开源许可,便于集成与商用探索。但真正上线前,仍建议你做三项工作:

  • 数据合规:明确训练/生成过程中是否涉及敏感数据与个人信息;
  • 输出审计:在关键路径上加上“人审”或“策略审查”,避免不当内容与幻觉风险;
  • 可观测性与回溯:保留提示词、上下文、工具调用与输出的关键日志,方便问题定位与质量复盘。

八、写在最后:用模型,更要用“方法论”

GLM-4.6 的价值不只在更大的参数与更长的上下文,而在于它把“会思考、会用工具、会写代码”这三项工程刚需连接了起来。真正的生产力提升,来自你是否把它放进了一个结构化的方法论里:目标—约束—计划—工具—执行—验证—复盘。如果你愿意花一点时间打磨提示词模板、抽象工具调用接口、搭建数据与日志基线,那么 GLM-4.6 就有机会成为你团队中最稳的“智能实习生”和“自动化搭子”。

对于已经在做 Agent 编排、检索增强、前端快速迭代的团队来说,GLM-4.6 值得严肃评估;对于希望用低成本方式先尝试的人或小团队,建议从托管推理开始,逐步把注意力放在流程与产品本身。模型的浪潮还在涨,方法与工程,是我们能握在手里的船桨。

🚀Claude Code 设置 GLM-4.6 模型

✅国内用户通过bigmodel.cn设置模型

export ANTHROPIC_BASE_URL="https://open.bigmodel.cn/api/anthropic"
export ANTHROPIC_AUTH_TOKEN="<你的 BigModel API Key>"

/model glm-4.6

✅海外用户通过z.ai设置模型


export ANTHROPIC_BASE_URL=https://api.z.ai/api/anthropic
export ANTHROPIC_AUTH_TOKEN=<your_zai_key>

/model glm-4.6

Comments